为什么《徒手攀岩》在国内的票房不高?
早在《徒手攀岩》进入院线之前就会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虽然不是攀岩爱好者,但对这类纪录片总是缺乏抵抗力。
在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总是不知不觉得泪眼婆娑,大概是有些心生畏惧,既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不屈的生命的顶礼膜拜。
不过,这部电影的票房似乎不是很高。不过这也是纪录片的常态,国内有很多纪录片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
第一:发行渠道和市场需求。
《徒手攀岩》在国外的评价和票房都非常好,进入国内之后似乎有些水土不服,首当其冲的原因在于发行渠道和市场需求的原因。国内在引进好莱坞电影的时候有一套成熟的引进体系,但针对的大多是商业电影。而且国内观众对纪录片的关注度本身也不是很高,有很多观众对纪录片还存在理解上的误区,认为纪录片就是《大国崛起》、《厉害了!我的国》这种带着大量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国家发展脉络的影像。实际上纪录片包含的内容非常广,很多优秀的纪录片都是以人物或者故事作为推动力的影像。
第二:体验决定选择。
攀岩是一种亚文化,大多数人都没有攀岩的经历,这就使得《徒手攀岩》成了中国院线的“非主流”电影。《徒手攀岩》这一名字就已经圈定了自己的观众,有过攀岩经历或者喜欢攀岩的人才会主动走进电影院去欣赏这样的电影。而对其他观众来说,他们更愿意去电影院看一部好莱坞电影或者喜剧电影。电影的核心元素是娱乐,建立在娱乐上的作品更符合市场主流。《徒手攀岩》显然不是一部多么“有趣”的电影,这就决定了它的票房。
第三:意外其实并不意外。
很多动作片之所以吸引眼球是因为里面有很多未知元素,比如正义之士的命运、危机是否解除、人类命运的走向等等,这些未知元素恰恰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徒手攀岩》也具备很多让人提心吊胆的细节,但在观众潜意识中会有这样的想法:最后肯定成功了,要是摔下去了,这片子就不会上院线了。基于这样的想法,很多观众会在电脑上搜一搜最惊险刺激的部分,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
纪录片作为电影类型的一种,它是以现实生活为素材,通过各种手段对素材进行加工,使其更加接近生活。《徒手攀岩》作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呈现出来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博弈,既有人类政府自然的骄傲,也有人的渺小和大自然的永恒。
遗憾的是,很多观众走进电影院只是为了获得一次娱乐,而不是一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