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亿票房,《哪吒》将代表国漫角逐奥斯卡
十一假期结束的第一天,想它。
假期里,由三部电影领衔创下了近40亿元票房的出色成绩,在打破了历年记录的同时,又传来一则令人激动的消息。
在今年暑期档上映,时至今日仍未下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将会参加2020年第92届奥斯卡的最佳国际影片(原最佳外语片,今年4月更名)的奖项角逐。
当地时间10月7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布:第98届奥斯卡奖将会有93部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片参加最佳国际电影评选,而在其公布的名单中,我们能赫然看到动画长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名字。
而在今年12月16日将会公布该奖项的10强名单,明年1月13日将会公布最终的5个提名,2月9日会在好莱坞杜比剧院举行颁奖礼。
《哪吒》 (或者说《魔童》) 可以说是今夏最大的黑马了,它的成功毫无疑问是现象级的。目前,已上映75天的《哪吒》已累积了49.69亿票房,目前在中国影史上仅次于56.8亿的《战狼2》。
这次《哪吒》能够被选送奥斯卡,其实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在过去10年内,这是内地选送奥斯卡外语片的首部动画电影;情理之中就是:我们需要知道这样一部“有可能改写国漫历史”的作品,极限到底在哪。
9部内地选送奥斯卡电影
我们已经看过了诸多关于《哪吒》的简析和评价,能总结出一点:它是一部糅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观念的创作。
它也不是简单的取了平衡——“既让你再看一遍《哪吒闹海》,又给你讲了现代道理”,而是只借用了传统故事中的部分甚至很少的“骨”,来组架自己的故事结构,它的内容部分可以说是完全的创新。
这种最初起源于现代网络文学中的形式早已泛滥得过了时代,但如今还能够将它拿出来用,并取得了巨大成绩,就已说明《哪吒》不是简单的“改编”。
它的故事能够承载更大的世界观,能够包容更多元的要素和意识形态,除了中国传统文化,很多现代人感兴趣的元素其实都可以加进来,毫无疑问未来它会走得更远而非昙花一现。
问题是,它够“大”够“优秀”是没错,但它的天花板在哪?它的未来是否只能是一部“让国人自己感动”的作品?它的故事和它的本质是否具有普世性,是否能够引起更多元的文化共鸣呢?
前段时间,海外开画以来票房一直未突破500万美元,这也让人多了几分深思。当然,这其中的因素可能更复杂,除了实际排片外我们也该考虑东方IP与西方受众之间的联系等因素。但,多少也值得点参考。
当然,历来奥斯卡在电影行业内的地位都是举足轻重的,甚至可以说就是整个行业的“顶端”,但凡在奥斯卡上取得成绩都是从业者非常大的“荣耀”。
而《哪吒》这次被选送的意义可能不仅仅在剧组、制作方本身,它更多承载的是“东方意识形态”,它如果能取得成绩完全可以代表“东方与西方的意识交融”,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即便《哪吒》没有取得理想成绩,其实也完全可以理解,这意味着类比《哪吒》一类的作品需要在更深层次去打磨,并去开发、挖掘更多能引起共鸣,更能打动人心的元素。
直白点说:正因为它是奥斯卡,所以在我们有了成绩后不必那么着急,一步步来会更好。更何况,即使是奥斯卡也不是单纯的“艺术”为导向,每年各大制片在相应选送作品上的公关预算可能都不比影片成本低。
当然,奥斯卡毕竟还是奥斯卡,公关预算绝不是贬低,只是“部分事实”,它能够立足近一个世纪,并仍有非常高的公信力,也足以说明组织者平衡各方面因素。
像不像假期结束后第一天的你
局长最想表达就是:奥斯卡是从业者荣耀,但我们应该更平常心一点,选送已经证明了我们的实力和自信,取得成绩只是锦上添花。
近10年内地选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影片
2020年:《哪吒之魔童降世》
2019年:《邪不压正》
2018年:《战狼2》
2017年:《大唐玄奘》
2016年:《滚蛋吧!肿瘤君》
2015年:《夜莺》
2014年:《一九四二》
2013年:《搜索》
2012年:《金陵十三钗》
2011年:《唐山大地震》
第92届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部分候选名单
中国内地: 《哪吒之魔童降世》
中国台湾:《谁先爱上他的》
中国香港:《扫毒2》
韩国: 《寄生虫》
日本:《天气之子》
印度:《印度有嘻哈》
英国:《驭风男孩》
俄罗斯:《高个儿》
西班牙:《痛苦与荣耀》
法国:《悲惨世界》
捷克:《被涂污的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