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健医院郭玉琴讲:针对肺心病葶苈大枣泻肺汤合并济生肾气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大枣)合并济生肾气汤(熟地黄、山茱萸、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肉桂、附子、牛膝、车前子)
【方药歌诀】 葶苈大枣泻肺汤,支饮喘息不得卧,面目浮肿胸满胀,肺痈支饮证把握。
【学用导读】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药组成仅有2味,所以临证最好与麻杏石甘汤合方应用,合方既能增强主治肺热证,又能增强主治肺痈酿脓证。
【中医辨证】 肺痈酿脓证:咳嗽,气喘,或喘不得卧,胸满,胸痛,或壮热不寒,汗出烦躁,咳吐浊痰,痰夹腥臭,或咯吐脓血,咽燥,或渴或不渴,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或滑数。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既是主治肺痈酿脓证的基础方,又是主治肺痈水逆热证(一身面目浮肿,胸胀胸满,咳嗽,气喘,喉中痰鸣迫寒,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舌红,苔黄,脉数或沉紧)、肺支饮热证(咳嗽,气喘,胸满,不能平卧,甚则倚物呼吸,痰多呈泡沫状,面目浮肿,舌红,苔黄腻,脉弦)的基础方。
病变证机:邪热侵袭于肺,肺气既不肃降,又不通调水道,以此变生为痰热灼肺,浊气上逆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咳嗽,气急,咳吐浊痰夹腥味,或咯吐脓血,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 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间质纤维化,肺不张等。
【衷中参西】 合理运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呼吸疾病,还是治疗心血管疾病、五官疾病等,都必须符合葶苈大枣泻肺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
1、心血管疾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2、皮肤疾病: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等。
3、五官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
4、其他疾病: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胸膜炎,渗出性胸腔积液及水肿等。
【中医治法】 清肺泻热,益肺平喘。
【方药西用】 具有强心利尿、镇咳平喘、抗炎、抗菌等作用。
【处方用药】 葶苈子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二十枚(10g) 大枣十二枚(仲景方中大枣无剂量,本书引用剂量源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
随证加减用药:若肺热盛者,加石膏、知母,以清泻肺热;若痰多气急者,加鱼腥草、桑白皮,以泻肺止逆;若热结便秘者,可加芒硝、大黄,以清泻热结等。
【煎服方法】 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方证研究】 邪热侵袭于肺,肺气逆乱于上,则咳嗽气急;浊气壅滞,胸中气机不利,则胸满,胸痛;邪热蕴结不解,既充斥于外又盛于内,则壮热不寒;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出;热盛于内而扰于心,则烦躁;肺热内盛,痰热,灼腐脉络而为痈,则咳吐浊痰,痰夹腥味,或咯吐脓血;气机壅滞,浊热肆虐,则喘不得卧;肺热上灼于咽,则咽燥;热伤阴津,则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或滑数均为肺痈酿脓之征。其治当清泻肺热,平喘下气。
方中葶苈子泻肺降逆,利水消痰,行皮间水气而消肿。大枣补益中气,助脾益肺。
【使用禁忌】 肺痈寒证,慎用本方。
自2002年1月~2005年11月,我们采用中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配合西药抗痨综合治疗渗出性胸膜炎26例,在短期内消除胸水,改善临床症状,以及减少胸膜粘连,均收到了良好效果。兹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住院病例,共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86岁,其中6岁1人,20—40岁12人,40—60岁3人,60岁以上10人;单侧性24例,双侧性2例;并发腹膜炎7例,其中并发腹膜炎者以老年人为多。仅1例为青年女性,且同时并发腹膜结核、卵巢结核(不孕)。从统计资料看,其发病主要以青年和老年人为主,患者单侧多见。
1.2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渗出性胸膜炎临床上表现:咳嗽时胸胁疼痛,胸间胀满,气息短促,苔薄、脉弦滑。中医辨证为饮流胁下。
2治疗方法
我们采用《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为基本方加味,其组成有:葶苈子、桔梗、杏仁、陈皮、半夏、枳壳各10 g,炙百部、全瓜蒌、炙紫苑、云苓、炒麦芽各15 g,桑皮12 g,甘草6 g,大枣3枚。l剂/d水煎服。加减:发热、咳嗽痰稠者加贝母、黄芩各10 g,鱼腥草15 g;胸胁痛甚者加郁金、玄胡索各10 g,丹参15 g,纳差加鸡内金、莱菔子各10 g;潮热盗汗甚者加沙参、五味子各10 g,地骨皮15 g,牡蛎24 g。
3治疗效果
本组病例均以胸水消失后为治愈,26例中服药12剂痊愈的有20例;服药15剂痊愈的5例;服药4l剂痊愈的1例。有效率达100%。住院天数最短9 d,一般10 d一14 d,胸水消失平均为8 d一12 d。其中胸水消失后遗留胁痛者5例,经调治2 w痊愈。住院最长者为一老年男性伴发大量腹水住院41 d,痊愈出院。
4典型病例
李某,女,40岁,农民。以咳嗽、咳引胸痛,气短3 d,为主诉于2002年2月16日收住院。患者于8 d前,开始出现恶寒发热,咳嗽,咳少许白痰。村卫生所按感冒、支气管炎给予青霉素肌注1 w,但效差,渐感体力不支,咳声低微,气短、纳差,无盗汗。人院查体:137.8℃,R26次/min,P94次/min, Bpl2/9 kPa。精神极差,气短而不能平卧,右肺呼吸音清晰,左肺背部第七肋以下呼吸音消失,心音低,心率92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数。x线片提示左胸于腑前线第5肋以下呈液性暗区,前后径4.6 cm。入院诊断为中医:悬饮,西医:左侧渗出性胸膜炎。给予加味葶苈大枣泻肺汤基本方加郁金、玄胡索各lO g治疗,3 d后气短、咳嗽、胸痛明显减轻,已能平卧休息,配合抗痨治疗9 d。胸水消失,出院后继续给予抗痨治疗1年,随访至今无复发及不舒感。
5讨论
胸膜炎、胸水的产生是肺气壅滞的结果,因炎液停聚于胸膜内,即为胸水,古称“悬饮”。饮邪迫肺,则发咳嗽气急,呼吸迫促;气滞络阻,肺络不通,则胸痛。故渗出性胸膜炎的产生与肺气壅滞有关。这与现代医学将本病列为肺结核的V型,属炎性渗出的观点恰为一致。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载于《金匮要略》,葶苈子苦寒入肺径,擅长泻肺开壅,逐饮行水,佐大枣甘温安中,缓合药性,使泻不伤正,我们更配以杏仁、桑皮、桔梗宣降肺气以行水,紫苑、百部、瓜蒌、枳壳理气宽胸,消痰止咳,陈皮、茯苓、半夏、麦芽、甘草理气和胃,脾胃得运,饮去而喘咳气短除。与此同时,对胸水满灌的患者。为缓其症状,配合抽放胸水,1次800 mL左右,隔日1次。并给予正规抗痨治疗,以防复发。个别病例胸水消失后仍有胸痛,持续不解。对此,我们认为属气滞痰郁,血瘀络阻,治以理气化瘀,通络止痛为主。方选《金匮要略》旋覆花汤,原方新绛代以丹参,药用丹参15 g,旋覆花10 g,葱白3节,再加香附、郁金、玄胡索、当归各10 g,瓜蒌15 g,桃仁6 g,鸡血藤24 g。1剂/d,水煎服。调治2 w可愈。正如《古今医鉴·胁痛》篇云:“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博,皆能为痛”。与本证的病机默契,指出了胸膜粘连的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