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治病花了10多万,听了专业解答,才知道钱白花了
周先生23年前确诊了2型糖尿病,按照医嘱服用降糖药,一开始效果可以,可是随后血糖就开始走高,只能加药,最后打上胰岛素,如今每天50U胰岛素,血糖空腹11.3,餐后15.7。
为了控糖,周先生四处求医,用于治疗的费用超过十几万,然而努力的结果却是身体越来越差,经常感到疲劳乏力,看东西模糊,皮肤瘙痒,尿里有泡沫,手脚发麻,查出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2期。
周先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坚持控糖,还是没换回健康,分析了他情况,发现周先生存在很多误区,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损伤,由于“无知”错失良机,而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短短几分钟的问诊过程中解决的。
为此,我们将周先生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希望能给糖友们一些启发:
1.只顾降糖,不治理“源头”,会让身体“不堪重负”。
事实上,生活中导致升糖的常见因素有食物、运动、心理、感染、环境、睡眠等28个。如果这些因素不去除,负责降糖的胰岛功能,就会增加负担,大量用药又会进一步加重消化、代谢、排毒器官的负担,身体就会越来越差。
再看周先生,饮食中碳水化合物(主食)占比过大,这类食物会直接转化成血糖,而人体细胞所需的蛋白质,和帮助缓解血糖的纤维素(蔬菜、杂粮)却不够。
建议:饮食上每天250g主食(含80g粗粮),150g蛋白质(肉、蛋、奶),500g蔬菜,同时低盐低油,戒烟戒酒,保障睡眠,餐后30分钟进行中强度的有氧运动(慢跑、游泳、太极拳等)。
2. 只顾吃药,不看数据,等于闭着眼睛开车。
监测血糖的目的除了及时发现危险,更重要的是观察日常行为及用药对血糖的影响,比如吃不同的食物,血糖的变化,有的人吃馒头升糖快,有的人吃面条升糖快,有的人适合高强度运动,有的人运动过量反而会出现血糖反跳,这些都需要及时掌控做出调整,以免盲目降糖适得其反。
3.养护胰岛功能,时刻不能放松。
刚确诊2型糖尿病时,胰岛功能往往只剩30%-50%,不注意养护,每年还会再降4.5%,随着胰岛功能的下降,降糖药的效果会变差,血糖波动也会越来越大,当日间血糖上下差值大于4个单位时,对于微血管和大血管往往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并发症的风险就会随之升高。所以越早注意养护胰岛功能,越能避免病情的恶化。
除了调整日常习惯,减少胰岛负担外,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代谢缺陷,采取特殊的营养干预来帮助受损细胞的修复。
糖友反馈:周先生通过3个月的生活方式调理和营养干预,目前血糖已基本达标,胰岛素减半,各种症状明显缓解,他很后悔没有及早采取科学措施,并表示要将此方法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