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围观:胰岛素的年终“大揭秘”
各位领导,我是胰岛素,为了更好的服务大家,今天我来进行自我剖析、年终大揭秘。
正常情况下出生于体内胰腺中的胰岛,我有很多兄弟姐妹,我们大部分工作就是降低血糖,而且只有我们能胜任这一工作,对此我们非常骄傲和自豪。如果体内我们的兄弟姐妹日渐凋零,或者其中有人偷奸耍滑,那血糖就可能会升高,进而导致糖尿病。
距今三千五百年前,古埃及就开始朦胧记载糖尿病了。在这个时期,虽然我们不可或缺,但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当我们性命攸关,降糖工作不能继续,血糖高的吓人,仍然没有被发现。那个黑暗的时期,人类对糖尿病完全束手无策。一旦患上糖尿病就等于被判死刑,只能坐以待毙,别无他法。
1920年, 拨云见日。29岁的加拿大外科医生班廷,生活潦倒,在医学院兼课备课时,偶然碰撞出了发现我们的火花,他多次寻求多伦多大学糖尿病大咖麦克劳德教授的帮助,终于得到“十条狗,一个助手(贝斯特),八个星期”的实验支持。他们把从狗胰腺中提取出物质,再注射到糖尿病狗体内,经过多次失败,他们终于救活了糖尿病狗,发现了体内唯一能够降血糖的我们并命名为胰岛素。来源于狗、牛的胰岛素是我们的异族同胞,真正用于人类身上是1922年2月8日, 班廷的同学乔患糖尿病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同意试用我们的异族,奇迹发生了,乔脑子清楚、双腿有力,并且吃了几年来的第一顿正常食量的晚餐。至此,我们名声大噪,1923年班廷和麦克劳德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将班廷教授的生日——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
我们成为糖尿病界的宠儿,我们也不负众望。1897年,1个被诊断为糖尿病的10岁男孩的平均生存期是1.3年,30岁和 50岁的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分别是4.1年和8年。而到了1945年,10岁、30岁和50岁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却可继续生活45年、30.5年和15.9 年。
近百年来,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不断守正创新,家族成员越来越多,分工也越来越细。从结晶胰岛素、纯化胰岛素、人工合成胰岛素到胰岛素类似物,从粗针头、胰岛素笔到胰岛素泵等不断改进,我们依然不可或缺。
但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们更清楚的认清自我:我们胰岛素并不能解决所有糖尿病人的血糖问题。比如二战前后主要针对1型糖尿病,即人体中的胰岛不能制造出我们胰岛素,因此无论是提纯胰岛素还是合成胰岛素,我们这些兄弟姐妹就可以直接进去降血糖,一站式解决问题;但是现在人类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改变, 90%以上是2型糖尿病,特别是很多肥胖者,体内胰岛素数量并不少,甚至会很多,只是降糖能力下降,所以注射胰岛素解决不了问题,还需要通过其他方式降低血糖。
我知道很多人对我们胰岛素 望而生畏、避之不及,原因如下:①需要我们胰岛素说明病情已经很严重,这让人很恐惧;②一旦沾上我们就摆脱不了了。其实这都是片面的陈旧的观念。正如近百年前我们刚刚被世人所熟识,那时我们是济世良药,因为当时的糖尿病基本都是因为身体里我们胰岛素几乎已经消失殆尽,注射之后就能够起死回生,而且需要长期注射来维持需要的水平。但是现在众多糖尿病中,这种身体里几乎没有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仅占1-3%,而需要我们的情况也逐渐明确,包括初发糖尿病、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等急性并发症、严重慢性并发症、消瘦等等,有不少情况我们仅是暂时施以援手,等情况稳定就会及时撤出。
我更知道很多糖尿病人特别喜欢我们: ①很多人除了血糖,还存在多种问题,比如血脂、血压、尿酸、心脑血管问题等,需要长期服用的多种药物,而我们主要是通过皮下注射或静脉进入体内,不经过胃肠道,不会刺激胃粘膜产生不适;②我们不伤肝肾。其实在出现肝肾功能损伤时,这也的确给了医生很好的选择。只是,这并非任何情况都适合,我们必须酌情出击,因为我们可不是无懈可击。首先,我们去帮助降血糖,最常见的短板就是容易出现低血糖,因为我们就是为降糖而生,不恰当的出击会适得其反,而低血糖会消无声息的夺走生命,这是我们“冷面杀手”的一面。另外,长期注射,我们会让人增加体重、导致水肿、心衰等,这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因此要适时适量,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总之,我们胰岛素在糖尿病领域的地位不可替代,科技日新月异,我们也会勠力同心、精进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