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好当成“事业”来做,他6年拍下4万张“大武汉的工业记忆”
楚天都市报记者徐颖 通讯员李娟 韩武刚 汪庆
周国献
一个从金融系统走出来的摄影家,专注纪实摄影十几年,用镜头记录了武汉这座城市发展的点点滴滴。继《汉正街扁担》《江城水上人家》等摄影专题之后,周国献又推出《大武汉的工业记忆——周国献工业摄影作品展》,日前正在江汉关博物馆展出。宗关水厂老泵房、国棉一厂车间……一张张纪实照片,勾起了观众对轰轰烈烈的武汉工业时代的回忆。展览计划展至春节前,市民可前往免费观展。
人到中年觉得虚度一生没有意义,将摄影作为后半生最大的追求
楚天都市报记者7日联系上《大武汉的工业记忆》的拍摄者周国献。周国献是一家国有银行的工会工作人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摄影,而把摄影当成一门“事业”来做,是从2008年开始的。
武汉电缆集团
他告诉记者,“我在银行工作,以前有人问我有什么业余爱好时,我说我喜欢摄影。但当对方问我,你拍了什么作品时,又没有像样的作品拿出来。2008年下半年,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认真思考。我似乎可以预见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结局,觉得就这样虚度一生没有意义。于是,我对自己后半生进行了重新规划,决定将业余爱好发扬光大,将摄影作为后半生的最大追求,用摄影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
武汉阀门厂
从2008年至2014年,他拍摄了大量的武汉老街巷,并将武汉市汉正街定为长期拍摄项目。《汉正街扁担》《江城水上人家》《印象汉正街》《百年老里分咸安坊》等专题摄影,在全国各大影展以及武汉的文化场馆亮相,每一次都收获了不俗的反响。“从2014年初到现在,拍摄大武汉的工业记忆,拍了武汉的老工厂及工业遗址近300家,全省共计400家,总共拍摄了大约4万张照片。”周国献说。
曾经的工业企业渐渐退出社会舞台,很多厂房拍完不久就拆掉了
周国献说,他很早就开始关注到武汉工业遗产这个主题。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张之洞主政时期兴办企业为武汉工业打下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兴建了一批“武”字头重工企业,整体提升了武汉工业的实力。然而,随着产业升级、城市更新,许多凝结着先辈智慧与汗水、寄托过一代代人青春回忆的生产生活设施和城市景观,已成为需要保护的工业遗产。
葛店化工厂
武汉国棉四厂
“我拍摄的过程中,很多厂房就消失了,一边拍一边感觉时间紧迫。”周国献说,有的原工厂已经不存在了,但厂房还在,出租给小企业经营;有的已经不经营了,厂房设备也已经搬家了,只留了保安看管。一般保安都不让进去拍。他记得,数次想进武汉阀门厂拍摄,都未能成功,以至于每次去青山都会去厂门口碰碰运气,终于在2018年3月的一天中午,他看到工厂的门开了,没人看守,偷偷进去拍了一两个小时,拍完发现门锁了,出不去,只得硬着头皮找保安,被保安赶了出来,到了2019年3月再去,发现厂子已经拆了。“我希望我的照片能保留人们对武汉工业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