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自然规律,大道至简,按时入眠
前面介绍了行动改善睡眠的总体治疗策略,即“上下不动静”五步疗法。接下来详细介绍具体的行为治疗方法。首先介绍“生物钟”。
老鼠天黑觅食、蜘蛛半夜结网、雄鸡拂晓打鸣、牵牛花清晨绽放.....自然界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存在节律现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物钟。与地球24小时的光暗周期保持同步对生物维持健康至关重要。同时,生物钟也是人们睡和醒的开关,调控着睡眠一觉醒的节律,对睡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人作息不规律,从而导致生物钟紊乱,进而出现失眠状况。
有些失眠者,在失眠之前经常熬夜,晚上不睡早晨不起,节假日经常睡懒觉;而失眠之后,又经常太早上床、早晨赖床。这些不良的睡眠习惯,都会破坏生物钟,导致睡和醒的开关失灵,从而使我们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
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人应“子时而息”。子时,也就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这两个小时。如果用《易经》来解释,子时为“复卦”,符号为:
易经中的六十四卦,是由六条横线,也就是“六爻(yao)”表示的。实线(一条长线)表示“阳爻”,虚线(两条短线)表示“阴爻”。“复卦”的符号中,最下面的“阴爻”变成“阳爻”,表示“一阳生”,是最能让人得到休息、获得能量的时间。
而按照现代睡眠科学的研究,人的正常睡眠过程包含两个不同的时期,分别为:“快速眼动睡眠期(REM期)”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期)”。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又分为1期(N1)、2期(N2)、3期(N3)。其中1期和2期睡眠,被称为“浅睡眠”。而3期睡眠,被称为“深睡眠”。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的3期睡眠,也就是“深睡眠”最多的时间段。
中国传统的观点和现代睡眠科学的研究结论竟如此相似,这不得不让我们叹服于中国古人的智慧。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建议理想的上床时间为晚上10:30左右,入睡后正好进入“子时”的“一阳生”,从而获得最佳的休息效果。
几点下床合适?如果没有失眠问题,建议“日出而作”,也就是按照日出时间起床。夏天日出早,就早起;冬天日出晚,就晚起。如果有失眠问题,就不能按照日出时间起床了。因为失眠患者睡眠能力不足,如果按照日出时间起床容易导致卧床时间过多或者过少,从而加重失眠。因此,建议失眠者卧床时间为6~7小时。如果晚上10:30上床的话,早晨下床时间应在4:30~5:30。当然,不同年龄段的人,睡眠需求的时间也不一样。年轻人睡眠需求多,老年人睡眠需求少。因此,建议60岁以上的失眠患者,如果晚上10:30上床,那可以早晨4:30起床,晚上卧床总时间6小时;60岁以下的失眠患者,晚上卧床总时间为7小时,早晨5:30起床。
很多人担心:上床后如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睡着,而早晨还按照固定的时间起床,会不会睡眠不足?这个担心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时间上床和下床,就无法培养生物钟,失眠就会持续,这是一个“长痛”的过程。如果按照固定的时间上床和下床,培养起生物钟,虽然短时间内会有睡眠不足的痛苦,但可以换来长远的睡眠改善,这是一个“短痛”的过程,我们当然要选择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