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不一定是肩周炎,推拿师该如何确诊?又该如何正确调理呢?
肩周炎临床上多见于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故又称为“五十肩”,多为单侧发病,女性多于男性。是一种具有自愈倾向的自限性疾病。推拿治疗本病疗效显著。
中医称本病为“肩痛”、“肩不举”、“痹证”、“漏肩风”等,其中“肩不举”见于《灵枢》;“漏肩风”一词见于《绛囊撮要》中。
其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是年老体弱、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兼有劳损损伤、风寒湿邪,导致筋失濡养、气血凝滞。一、发病机理
第一是急性期,可见滑膜水肿、充血、绒毛肥大有渗出。
第二是慢性期,或称之为冻结期,滑膜腔粘连闭锁,纤维素样物质沉淀。主要病理反应发生在关节滑囊、腱鞘或关节腔。
二、诊断
1、有肩部外伤、劳损史或感受风寒湿邪的病史。
2、肩部疼痛:初期肩关节疼痛,疼痛可急性发作,活动时加剧,患者因惧怕疼痛而不愿过多使用患肢。
3、功能障碍: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受限明显,呈“冻结”状态,早期功能障碍多因疼痛引起,后期功能障碍因肩关节广泛粘连所致。患肢在外展运动时会出现典型的“扛肩”动作。
4、肌萎缩:初期在形态上无任何变化。病程较久者,由于疼痛和废用,肩部肌肉广泛性萎缩(以三角肌最为明显),肩峰突出。但在临床上,“冻结肩”的肌萎缩程度通常比肩关节结核或肩部神经麻痹所引起的肌萎缩为轻。
5、压痛点:压痛广泛,肩峰下、喙突、冈上肌、四边孔、三角肌止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等处均有压痛。
6、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均受限。观察并记录其活动幅度及粘连程度。
7、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后期可见肩峰、大结节骨质疏松,或大结节处密度增高影。肩关节间隙变窄或增宽等。
三、鉴别诊断
1、 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临床上常将其与肩周炎相混淆,好发年龄是20-40岁。主要症状是肩前部疼痛,肩关节后伸、外旋困难。肱骨结节间沟压痛,抗阻力屈肘及前臂外旋时,肱二头肌长头疼痛加重,称为叶加森氏征阳性。X线摄片偶见结节间沟部钙化影。
2、三角肌下滑囊炎:亦称肩峰下滑囊炎。其病变多不是原发性病变,而是继发于冈上肌腱损伤。急性发病时,肩外侧深部疼痛,可从肩峰下放射至三角肌止端。肩关节外展、旋转、内收活动时疼痛加剧。在三角肌和肩峰下有较广泛的压痛。
3、冈上肌腱炎:本病好发于40-50岁的中年人,多有外伤史,肩前方痛,肩峰下间隙和大结节近侧压痛,疼痛弧综合征(肩关节主动外展60-120度时,肿胀增生的冈上肌腱和滑囊受到肩峰及大结节的挤压,发生疼痛)。
四、推拿手法调理
1、松解粘黏:病人取坐位(体虚者可取卧位),术者立于患侧。以一指禅推法推肩部前、中、后三条线5分钟左右。一手施滚法于肩部操作,另一手托住患肢肘部,配合肩关节上举、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的被动运动,10分钟左右。以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粘连松解。
2、揉穴止痛:接上势,用点压、按揉手法依次点压、按揉肩井、肩内陵、秉风、天宗、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以酸胀为度,对有粘连部位或痛点施弹拨手法,以解痉止痛,剥离粘连。
3、滑利关节:接上势,施肩关节摇法,幅度由小到大。然后再作肩关节内收、外展、后伸、内旋的扳法,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4、舒筋活血:接上势,先用搓揉、拿捏手法施于肩部周围,然后牵拉提抖上肢,最后用搓法从肩部到前臂反复上下搓动3-5遍,以放松肩臂,达到舒筋活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