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环比由涨转平 实现年度物价调控目标
苏晓宇/制图
国家统计局1月9日发布了2019年12月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去年12月CPI涨幅稳定,同比涨幅持稳于4.5%,略低于市场预期,连续第二个月处于“4时代”。2019年全年,CPI比上年上涨2.9%,实现“3%左右”的年度物价调控目标。
CPI环比由涨转平
2019年12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持平。从环比看,CPI由上月上涨0.4%转为持平。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1.8%转为下降0.4%,影响CPI下降约0.08个百分点。在食品中,随着生猪生产出现积极变化,中央和地方储备猪肉陆续投放,进口量有所增加,猪肉供给紧张状况进一步缓解,价格由上月上涨3.8%转为下降5.6%,影响CPI下降约0.27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沈赟介绍,受猪肉价格下降的影响,消费替代品价格明显回落。其中,牛肉和羊肉价格涨幅分别由2.8%和1.3%回落至0.1%和0.2%,鸡肉和鸭肉价格分别由上涨4.3%和3.6%转为下降4.9%和1.9%。但鲜菜价格上涨10.8%,涨幅有所扩大。
此外,在非食品中,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衣着价格分别同比上涨2.1%、1.8%和0.8%,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0.7%。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4%,涨幅与上月相同。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猪肉价格对CPl的影响应该会逐渐缩小,但受到翘尾因素影响,从数据来看,猪肉价格高位小幅波动运行还是对CPI有影响。但从百姓的生活感受角度来看,猪肉的消费负担是在减轻的。
多方面增加供给
对于2019年12月果蔬涨价现象,新发地统计部部长刘通分析,当前蔬菜、水果季节性涨价属正常规律性波动,而今年春节到来的时间比去年提前,也推动前述商品价格季节性上涨区间较以往同比提前。“就北京而言,每年春节前后是1年中的蔬菜价格高点,新发地市场春节前后的加权平均价一般会达到3.50元/公斤左右,有的年份会更高一些,今年这种趋势也不会例外。”
刘通表示,目前蔬菜供应是相对充足的,但由于去年同期菜花类、豆角类、莴笋及圆白菜等部分蔬菜价格低廉,今年出现明显反弹,价格上涨也属于恢复性上涨。其余大部分蔬菜的价格基本上都处于相对合理的价格区间。
全国多地已启动了百姓菜篮子保供稳价行动,如内蒙古全面部署开展猪肉价格及节日市场价格检查;浙江坚持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推进以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基地化等“六化”为引领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商务局等部门已启动“2020年春节期间首都市场蔬菜和家政服务保障供应联合行动”,从1月8日至3月20日,在蔬菜日常供应基础上,将日均增加近2000吨蔬菜等生活必需品供给,保供品种以大白菜、白萝卜、胡萝卜、土豆等菜品为主;海口则提前安排了春节“特殊菜”生产,抓好蔬菜调运储备,并从源头上保障生猪市场供应,更好地满足节日期间市民对猪肉的需求。
“进入春节期间,水果交易将引来一波高峰消费。红富士苹果、香梨、赣南橙这三大传统品种将大量成熟上市,也会进一步带动果市,而且一般会采用低价策略。”惠农网分析师表示。
总体趋稳可控
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是宏观政策的重要着力点。相关部门已多次强调将继续加强市场监测,保障水果、蔬菜、肉蛋产品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2019年全年,CPI比上年上涨2.9%,实现“3%左右”的年度物价调控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有力度地保证农业、农产品的供给,因此从整体上看,猪肉价格的回稳为宏观政策调控留足了空间。近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还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19-2020)》。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弹性和韧性得到了全面显现,成功守住底线,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此次CPI上升是由部分食品供给不平衡导致的,而非货币因素增加、经济过热等原因,因此不必担忧通货膨胀,但局部价格上涨如果处置不好,也会引发物价较为全面的上涨。监管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更有针对性地处理好供需关系问题。
民生宏观研报指出,鉴于今年春节较早,预计今年1月CPI同比增幅或将继续运行于高位区间。
(本报综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