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 > 新闻中心 > 养老投资与市场的关系不可小看!央行副行长为此提六大建议

养老投资与市场的关系不可小看!央行副行长为此提六大建议

发布时间:2020-01-12 20:11:55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带来严峻挑战,对宏观经济运行、金融稳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养老体制改革和养老金融发展等问题,并持续开展了研究。

11日,在2020年全球财富管理首季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提出:

在预筹积累模式的养老制度下,养老基金管理与资本市场关系密切,需要促进养老金投资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这就需要长短结合、多措并举。而金融科技的赋能,为养老金管理和投资创造了更好条件。

推动形成良性互动

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正从现收现付的养老金筹集模式为主向预筹积累制为主转变,养老保障的待遇标准从待遇水平确定型(DB型)为主向缴费水平确定型(DC型)为主转变成为必然趋势。

范一飞表示,在预筹积累模式的养老制度下,养老基金管理与资本市场关系密切,需要促进养老金投资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

一方面,预筹积累模式的养老制度强调个人养老责任,避免了道德风险,但同时将家庭部门的短期储蓄变成了“长钱”,有利于发展直接融资;如果通过专业机构运营,实现养老基金长钱与企业股权融资和长期限债券的期限匹配,可有效支持“去杠杆”。

另一方面,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可促进机构投资者发展,增强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缺乏中长期投资者、波动性大、炒作风气浓,削弱了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实力。

养老金投资的长期性、专业化、多元化等属性将驱动金融市场进一步成熟化。利用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契机大力发展专业化机构投资者,有利于优化金融市场结构。

具体而言,促进养老投资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需要长短结合、多措并举。

对此,范一飞提出了六点建议: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适合养老投资的金融监管办法,减少资本市场风险因素,增强养老资产投资意愿。如定期开展养老资产管理人资格评审,实现优胜劣汰。

二是按市场化原则完善投资运营体制机制,提升养老金管理机构投资管理能力。针对居民金融素养普遍不高的实际情况,应大力发展专业化机构投资者,在保障个人知情权、参与权的基础上,为养老金持有者提供更加简明、个性化和灵活的养老金投资服务。

三是扩大投资产品范围。国际市场低利率环境可能持续相当时期,应坚持长期投资原则,容忍适当的风险敞口,进一步提高养老金投资的多样化程度,增加配置权益性资产和另类资产。

四是完善投资回报考核机制,例如借鉴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的做法,以扣除通胀之后的长期平均回报水平作为考核基准,避免养老金投资决策过度关注市场短期波动。

五是进一步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发达国家金融市场服务养老体系的经验较为丰富,引入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参与中国养老金投资管理可引进好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养老基金管理人之间良性竞争,助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六是借鉴国际经验,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时扩大海外资产配置比例。

金融科技赋能

当前,我国金融科技蓬勃发展,金融与科技螺旋迭代、交叉融合,为金融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金融科技赋能,为养老金管理和投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峰会上,范一飞认为,在养老金投资经营方面,金融科技大有可为。

一是金融科技可降低参与门槛,增强金融普惠,并方便投资者选择个性化的养老服务。

传统投资顾问服务门槛高、费用贵。在人工智能强大算力的支撑下,投资顾问可通过智能算法和投资组合优化等理论模型在投资参考、动态资产配置再平衡等方面为每一位用户提供及时高效的个性化服务,既大大提升公众参与养老金投资的热情,也有利于帮助投资者理解并选择合适投资产品。

二是科技手段可在优化投资系统的同时保证资金安全和投资收益稳定。

养老金投资机构可从全球多个数据供应商的系统中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并以此创建与客户退休目标相关的投资解决方案;还可以用最新科技手段处理投资管理中的复杂性,更好地开展市场研究,并通过风控分析来构建更优秀的投资组合。

三是利用金融科技有利于养老基金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养老基金机构追求高运营效率以有效控制成本,必然需要利用最新科技研发自动化工具、优化工作流程,尤其需要利用金融科技从内部治理、风控流程和风险隔离等方面完善风险管理机制,保障资产安全。

此外,范一飞提醒,在积极利用金融科技助力我国养老金投资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技术自身可能存在缺陷,必须审慎制定养老金管理与养老金投资相关科技运用的指导纲领和法律法规,保护投资者权益。

范一飞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密切关注金融科技服务养老投资中的各种问题,例如未来若各大养老金投资管理机构都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构建投资产品平台,可能需要制定统一的行业性信息交换标准,以便利用户比较、选择投资管理人。

24小时服务电话0531-80961678

Copyright@2019 济南民事非诉律师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9.济南民事非诉律师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