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嘉定各地年俗知多少?TA是你心中的“最年味”吗?| 网络述年
嘉定12街镇年俗大比拼!
@全体嘉定小伙伴,
还有不到一个月就要过春节啦!
画灶画、焋年糕、听评弹……
嘉定各地的年俗你知道多少?
小嘉来为你一一盘点啦~
安亭镇的年俗有何年俗传统?画灶画
过去,走进每户农屋都会看到一座烧菜煮饭的两眼灶或三眼灶,无一例外都绘上了各种象征吉祥的图案与文字。过年前,每家每户重新绘制灶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习俗。
随着农村灶头的日渐消失,灶画也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样的炊烟记忆,你还记得吗?
近日,87岁的安亭“灶画师傅”王元昌为钱家村一户村民的灶头重新粉刷,绘制灶画。
绘制之前,他先用石灰水重新粉刷灶台,待干透后,用黑墨汁沿灶头边绘线框,随后蘸取颜料在灶上描绘图案。
在王元昌的手绘下,灶前一幅鲤鱼跃龙门的灶画已栩栩如生。边上小画框内的荷花图则寓意着家庭和睦。此时灶前已吸引了周边邻居的围观,村民感叹道:“画得真好啊,这个虾像真的一样,小时候印象中的灶画,时隔几十年又重新看到了,非常开心。”
据了解,灶画流行于江南地区,造型简练、色彩鲜艳,极富装饰性。灶画艺人通过鲜红、鹅黄、翠绿等喜庆色彩描绘各种吉祥图案,譬如公鸡寓意催人早起、勤劳持家、人财两旺,鲤鱼寓意年年有余(鱼),鲤鱼跳龙门,因而深受农家喜爱。
随着农村城镇化和旧房改造,燃气灶取代柴灶,根植于农村的灶画,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眼下正渐行渐远,因此,灶画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
15岁就开始接触灶画的王元昌依旧守护着这个民间非遗艺术,只要有人邀请,他都会欣然上门打灶作画。曾作为教师的他,经常利用寒暑假和休息日为安亭的农家画灶画,最多时一天可以画5幅灶画,至今已绘制约100多灶。
吃蒸糕
过年吃蒸糕,图个好彩头。过去在安亭镇,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蒸糕。
但这些年来,做蒸糕的人家越来越少,黄渡地区钱家村的徐庆龙是少数坚持这门传统技艺的人家之一,夫妇二人坚持用传统手法做蒸糕已有二十年了。
灶眼里的柴火烧得正旺,接连的管道通往厨房的蒸汽炉,阀门一扭,热气蒸腾。女主人施琴珍将事先筛好的米粉往模具里放,轻轻压实,放到蒸汽炉上蒸。
每过半分多钟,便再铺上一层米粉,连铺三层。两分多钟才过,一尊香气扑鼻的蒸糕便出炉了。趁热切开,吃上一口,软糯但不粘牙,香甜却不腻口。
蒸糕的制作看似简单,实则颇有讲究。从称米、浸泡、晾干、打粉、拌糖、过筛、上蒸到包装,一共八道工序。
大米中要掺入一定比例的糯米,浸泡半小时后晾干,再送往轧米厂轧成粉;米粉拌上糖,要反复过筛,再“醒一醒”;火候的把握最是关键,火太大,蒸汽容易冒出,火太小,受热不均不易熟。
“我们的豆沙、糖、米粉都是自己做的,不用糖精、食品添加剂。吃的是本味,也是放心。”今年56岁的徐庆龙,做蒸糕的手艺是从爷爷那儿学来的。妻子施琴珍是个贤内助,喜欢研发新口味,现在喜糕、花生糕、赤豆糕、猪油糕等都是“拿手菜”。
每逢春节、重阳或亲戚朋友有婚嫁喜事,徐庆龙夫妇便做起蒸糕,忙得不可开交。坚持手工做糕的传统也让徐庆龙积累了一批忠实的“客户”。家住附近的李阿姨便是忠实“粉丝”。“吃了很多年了,念的就是这口熟悉的味道。”
办“春晚”、腌咸肉,嘉定新城(马陆镇)有两项雷打不动的年俗传统“我们的春晚”
“我们的春晚”是嘉定新城(马陆镇)近几年来在新春到来之际推出的文化大餐,这是一个百姓唱主角的舞台,是一个“草根明星”云集的舞台,登台亮相的都是来自该镇村、社区、园区等方面的群文团队,有社区文艺积极分子、有学校老师、有新马陆人、有残障朋友……大家用自己的方式庆贺传统佳节。演出不仅有中老年人参与,每年还会出现很多新面孔,不仅丰富了节目形式,更激发了舞台的活力,吸引了更多居民的眼球。
在表演开始前,外场还有舞龙舞狮、写春联、敲锣打鼓等迎接市民到来的活动,年味十足。
王师傅说:“小时候物质匮乏,因此一般是在寒冬腊月放水抓鱼,可以让年夜饭更加丰盛。那时候村里有集体鱼塘,往往会养一些鱼苗,等到年底村民就可以抓阄分鱼,因为鱼儿大小个头不一,为公平起见,采取抓阄的办法,想吃大鱼,或者好鱼,全凭手气,谁要是抢到头号勾,那是可以激动好几天的美事。”
如今,物质条件好了,再看那大盆的熏鱼,香气扑鼻,生活的富足劲儿飘散满屋。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的脚步又更近了!
@嘉定小伙伴们,
你们的年俗活动都进行得怎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