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毛不易遭淘汰,萨顶顶被怼哭,难道音乐节目停播是注定?
毛不易被淘汰,相信看过《歌手当打之年》的人听到这一结果的宣布,都是非常不理解的。难道音乐类节目就逃不开高音标准的魔咒吗?难道传唱度更高的抒情歌就打动不了现场观众的内心?还有另一档节目《天赐的声音》中,歌手萨顶顶被所谓的评委“怼到哭”,音乐类型的节目似乎陷入了一种“恶劣曝光”的怪圈中。
毛不易的歌曲相信大家都听过,从《明日之子》一路走来,毛不易的走红可以说是完全靠着自己歌曲的原创和质量走到今天。有多少人没从毛不易的音乐中听到过自己?一首《消愁》让你感同身受城市的陌生,一首《像我这样的人》又说出了当理想被现实打败时你的心声。的确,毛不易被《歌手》淘汰了,但是留下的人音乐传唱度和水平就一定高吗?不见得。
其实现在音乐节目都做成一种比赛的形式,就是为了突出节目看点,或制造冲突引发舆论。毛不易的被淘汰并不是针对毛不易,而是电视节目策划中必须拿出来的关于节目的一个爆发点。让节目的曝光达到第一次转化,由此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节目本身。当初的李荣浩被淘汰,也是同样的套路。
再来说萨顶顶,“所谓的评委”站在评委台上评价这首歌因为萨顶顶的加入变得僵硬和做作。这个评价对于一个出过很多作品,并且在音乐界有一定基础的歌手来说,谁顶得住这样的评价?直接把你整个人给否定了。先不说丁太升的评价有没有人支持,就说这种在节目中公开“侮辱”歌手的行为,难道不是节目的变相炒作吗?
电视节目策划需要爆点,但是爆点可以在很多方面出现。积极的宣传或是吸睛的亮点都能起到节目的爆点效果,引发冲突和争议这一招是最简单和不费脑子的。但是却没有考虑歌手的感受和节目的质量。
此前张学友在采访中也提出过对这类节目的质疑,已经有一定作品和影响力的歌手还要以选手的身份去再次接受大众的评价这件事,到底有没有必要?很多人会说,想要追求曝光的歌手才会去参加这种比赛,好的音乐人都是专心做自己的作品。但是,你不能否认流量对歌手来说有多重要,因为“段子手”红起来的”歌手薛之谦”,之前的歌有多少人听?
不能说节目有争议,对歌手不公平就不去参加了。一种节目的流行在最开始都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瑕疵和不足。但正是因为这些争议,才能让好质量的节目留下来,让低于观众期待的节目被淘汰。最终,留下的会是另外一个层次的好节目。
现在,正是一个筛选的过程。
所以,粉丝们也不必急着替偶像埋怨和愤怒。
好作品一定会被大家所看见,只是现在春天还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