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号角吹响,一袋血液和四家医疗单位的故事
2020年2月20日中午,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急重症处置二科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你好!我是检验科薛朝翔,报危急值!你科24床血红蛋白49g/L,现在是9时57分,请记录并尽快报告医生!”接到报告,主管医生立即向家属告病重,并建议转院进一步检查治疗,而家属断然拒绝转院。
“危急值”是高悬在患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每当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就是医护人员吹响号角,与死神展开殊死搏斗的开端。结合患者小李(化名)近一段时间以来患者饮食不规律、餐前腹痛、有黑便等情况,考虑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且血红蛋白值已跌破危急值低限,如果不及时救治,小李(化名)生命堪忧。
医院专家组经过系统讨论,认为除对症治疗外,输血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是精神卫生类专科医院,以前从未进行过输血治疗。为挽救患者生命,吴强驹院长当即拍板,全院上下要克服一切困难,实现医院输血治疗的零突破。
戴尊孝、张辉副院长立即部署,检验科兵分两路,副主任翟媛媛前往西安市中心血站,在血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顺利领到红细胞悬浮液400毫升,并由薛朝翔同志驾车送往陕西航天总医院。检验科陈英主任早已在此等候多时,她和该院检验科医务人员立即完成了交叉配血试验。与此同时,护理部主任刘小娟立即向西安市胸科医院护理部求助,请求暂时借用一些输血耗材,并派1名医护人员前来指导。正在忙于收治西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的西安市胸科医院护理部李主任二话不说,立即安排了一名护士王姣和输血耗材。在等待血液的过程中,医院护理部又紧急制定了《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护理安全输血操作规程》,设计打印输血卡,组织急重症处置二科护理人员立即培训,掌握相关操作要领。
在当晚7点多,陈英主任带着那一袋血液迅速赶到了急重症处置二科,与此同时,西安市胸科医院护士王姣带着输血耗材也已经到了。患者在科室负责人李奇光博士的安排下也已经做好了输血前的准备,护士长焦路炜带领护理人员完成了输液通路的建立及地塞米松的注射。
一切准备就绪,双人查对、更换输血器、生理盐水冲管、测量生命体征、消毒、再查对、输血,一个个步骤做下来,小小的一袋红细胞悬浮液一点一滴输入患者的血管,医院急救室里的医护人员都凝神屏气,专注地听着王姣的讲解,用手机镜头记录着操作的全过程,今天的输血既是实操也是培训,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深深地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目前,患者小李血红蛋白升高到73g/L,他终于转危为安了。医护人员们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吴强驹院长表示,“多年来,我们一直想要突破精神专科固有模式,近年来,随着腰穿、气管插管、输血等操作技能的不断实施,精卫人已经转变了传统的思想观念的禁锢,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在未来,我们还将不断加大在医院管理、医疗质量、诊疗服务水平等方面的突破创新,奋力向国家精神卫生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向大踏步迈进。”
来源: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