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首页 > 新闻中心 > 当媒体夸赞《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片大门时,黄建新笑而不语

当媒体夸赞《流浪地球》打开了中国科幻片大门时,黄建新笑而不语

发布时间:2020-02-23 23:45:50

丨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 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去年一部《流浪地球》大火后,一些带着“新闻”帽子的科幻趣闻也在国内冒了出来。

其中就有这么一则说:

“在日本,有个机器人专家,做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让它代替自己去公司上班,至今还没被发现。”

这样趣闻虽听起来像天方夜谈,但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当下,却也让人浮想联翩。

未来“机器人”会完全替代人类吗?

这个问题,早在1986年,黄建新导演就将它拍成了一部科幻电影搬上大银幕。

这部科幻片名叫《错位》,目前豆瓣评分高达8.1。比媒体盛赞打开了中国科幻片大门的《流浪地球》,要早足足33年。

了解中国电影史的影迷应该知道,导演黄建新其实是中国导演圈里真正的“扫地僧”。

虽近些年来,他拍摄的大都是“主旋律大片”,可年轻那会,他是体制内的“叛逆”青年,他导演作品cult味十足,尺度大胆。

处女作便是一鸣惊人的《黑炮事件》,至今一直被捧为魔幻现实主义力作。

而《错位》实际上是《黑炮事件》的续集,主角仍是工程师赵书信,却更加大胆,一改画风成了一部科幻电影。

影片中对于故事的设定脑洞超大,尤其对于现实社会的绝妙讽刺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虽然距离上映已过去了34年,但这部“空前”的国产科幻神作至今看来却仍让人惊叹不已,不少网友慨叹如今即使有媲美好莱坞的硬件技术,但这样的影片却难再拍出。

一、

电影故事发生在未来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城市。

工程师赵书信被提升为局长,由于每天要应付形形式式的会议和签发各种文件,他心力交瘁。

于是赵书信突发奇想,做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仿真机器人,让他代替自己去开会,替自己签发那些文件。这样赵书信就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搞科研上面去了。

刚开始这个机器人替身非常好用,不仅能在会议上侃侃而谈,还签得一手好字。

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开始产生了自我意识,学会观察人类的世界,并思考人生的价值。

借着机器人的视角,电影传达了对于官僚主义的嘲讽,以及对人类社交行为的反思。

随着机器人思维的觉醒,他渐渐不满足于充当一个替代品,他开始背着赵书信去应酬,学会喝酒抽烟讲排场,并且偷偷和赵书信的女朋友小杨去约会。

赵书信不喜欢做的,和做不到的事,机器人却乐在其中,且做得很好,人和机器人的身份,就这样产生了错位。

故事的转折点是上级下发了一份关于精简会议的文件,机器人意识到假如不用开会,他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于是偷偷把文件藏了起来。

赵书信得知此事之后,开始认识到来自机器人的威胁,人与机器人的主仆关系,最终由于机器人的觉醒和反抗走到了尽头。

赵书信的日常是很矛盾的,为了更好地搞科研,他就必须做局长,而做了局长,就有开不完的会和签不完的文件。

机器人为开会而生,亦同样存在矛盾。

他留恋着这个人类社会,当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时,他徘徊于自己曾经去过的那些地方,对其依依不舍。

这些关于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的哲学命题,都令电影表现的主题更加深刻,从社会层面上升到意识层面。

二、

黄建新电影最有趣的地方,就是以景达意,在某些场景中用一些夸张的背景画面来营造荒诞的效果。

在《错位》中,这种表现手法更加大胆,导演尝试用镜头语言来营造一种亦真亦幻的诡异气氛,令观众直观地感受到片中主角的心境。

比如用大片的黑色、白色和红色光线,来表现工程师赵书信的孤独、恐惧、无奈与困惑等心理情绪。

白色的窗户和墙壁、红色的沙发和办公桌、黑色的地板,颜色上的搭配营造出未来感,又极具超现实主义。

穿着黑色大褂的医生,如地下作坊般的手术室,医生们脸上冷漠的表情,如屠夫一般下手的动作,这在梦中的情景与现实产生强烈反差,令观众产生极大的不适感。

直到今天,当《流浪地球》上映时,还有很多人误将其当作是我们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错位》、《合成人》这些优秀作品几近被人遗忘,皮哥每思及此都觉得唏嘘不已。

《流浪地球》为新时代的科幻电影开了一个好头,只希望我们不要再重蹈覆辙,忘记那部《上海堡垒》,今年的《明日战记》,希望能打响第二炮!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热血丹心

24小时服务电话0531-80961678

Copyright@2019 济南民事非诉律师服务中心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9.济南民事非诉律师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