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龙的访谈:普通却真实,平凡却厚重
记得偶尔看见一位姐妹回答朱一龙相关问题时说:我曾经也是因为访谈入坑的,但后来摘掉粉丝滤镜,看他的访谈其实很普通。
说实话,我也曾预演过如果我自己面对那些所谓的处处是坑的问题我会怎么回答,最后推演的结果就是:我能准确地判别出哪些是坑,然后能准确地给出符合主流价值观不会被人抓到把柄的答案。
但是在正直答案之外,我给不出属于我自己的、有特色的东西。
那是基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而得出的感悟,看点不是观点如何,而是透过观点背后看他到底经历了什么。越是云淡风轻,越说明历经坎坷沉浮、崎岖泥泞,从中走出来的,勇而清嘉。
回起点去思考:大家觉得的朱一龙的访谈以及他传达的观念的普通,普通在哪?
普通在非常正,非常真实。
正在于正能量,一切从自己出发,想成功不仰赖他人和运气——我觉得我没那么幸运,只能不停的地演不停地去累积;失败了也不苛责外人和环境——只能怪自己不够好;
真实在于,他是这么说的,后面也是这样做的,做到了言行一致。
但是这种本应该有的正和真实都很少见,都能够打动人,由此可见我们一直以来的风气是多么地歪。
他的故事不是传奇,最多励志。励志的意思就是说,让人钦佩,但也是我们平凡人努努力也能达到的样子。
感受最深的是:北电四年科班教育对他影响很大,他自己也非常珍视这段经历。
“尊师重道,薪火相传”,毕业10年了,还能脱口而出北电的校训,说明要么是刚开始学校训的时候就深深种在心里,要么是这么多年来一直用这个来警策自己。毕业十年还能够正确、清楚记得大学校训的,真的不多。
包括采访时提到的一些科班词汇,案头工作,声台行表,沉浸,信念感,相信规定情境……
老派而传统,没有捷径。
朱一龙真的好傻,但这种傻值得推崇。
也许现在社会有了一种不好的风气,所谓的勤奋伏案、刻苦钻研的学习方式已经过时,市场上推崇的是善用各种资源——比如口才比如人脉比如营销套路而实现的一蹴而就,因为这样的人不怎么费力,稍微耍点小聪明就能得到别人付出十倍努力才能得到的东西,难道不显得超有本事吗?一时的成果和虚荣肯定是真实的,但是到后面这样有什么呢?投机取巧而来的东西,总有一天也会被更擅长投机取巧的人夺去。只有在专业上狠下水磨功夫,不断精进,那些刻进骨子里的学识和技能才能是自己的,若非自己放弃,没有人能够夺走。
说实话,朱一龙处处体现了老派传统的人生哲学,通俗点讲,就是父辈拿来教育我们的老掉牙的古董。在解构主义大行其道、浮躁傲慢风气漫天的如今,人们对这种行为真的是嗤之以鼻了。但是朱一龙用自己的成就证明了,几千年了,中国还是会厚待尊重知识的人;几千年了,中国还是相信天道酬勤;几千年了,中国还是喜欢真正的谦谦君子。
所以说,这就是为什么中国青年报、央视等宣传主流价值观的杂志和媒体都青睐他。
而立之年,他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一波峰值。过了这个峰值,他还是一如既往,喜欢拍戏,容易害羞,面对粉丝的追捧,衷心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做好自己的生活……他一以贯之的赤诚,是一针强心剂,让唱衰看跌的人没有热闹可看,让支持他的人,不用担心他会变成我们不认识的模样。
很多人都曾有过担心,他一个没有后台又不擅长套路的人到底能够走多远?现在的答案是,他会比我们以为的要走得更远。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一直以来我觉得朱一龙不单单是一个流量那么简单,更是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一次反抗。朱一龙的形象非常正面,处处体现了非主流群体呼吁的价值观、人生理想、社会理想,所以大家像推举一个先锋领袖一样热烈地支持他。
观众苦流量久矣,所以推出一个流量与实力兼具的代表;
苦资本久矣,所以推出一个不靠资本运作只靠坚守初心该干嘛干嘛而走上花路的代表。
所谓粉丝,不是纯粹颜值演技人品上的拥趸之群,也是一个个基于相同价值观诉求、相同理想兑现方式的道友。除去这些粉丝,市场上跟他有同样价值观诉求的个体,比如踏实演戏的演员,求真务实的媒体人,独具慧心的导演和制片人……都会选择助他一臂之力,真正赞赏之外,毕竟最终结局会是双赢。这场博弈,无论成效如何,至少针对泛滥成灾的资本运作和流量为王掀起的一次拨乱反正,已经开了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