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的人生第一部电影作品,豆瓣评分8.8分,获奖无数却鲜为人知
《念书的孩子》是导演原雅轩的人生第一部电影作品,第一部于2012年上映,随后在2013年上映了第二部。这部作品获奖无数,还被国家教育部和广电总局评为优秀影片,联合推荐全国中小学组织观看。同时,它也让原雅轩一举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新锐导演”的荣誉。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评分8.8分,属于国内影片评分比较高的作品,但真正看过的人却很少。一方面是因为它的成本低、宣传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现实和教育意义比较深刻,又没有知名明星的加持,吸引不了喜欢看爱情电影、喜欢追星的广大年轻人。
这部影片对于出生在城市、没有吃过什么苦的年轻人有很深的教育意义:他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优越生活条件,对于其他的孩子可能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奢求;他们在为每天上学感到厌恶的同时,还有孩子需要想尽办法才能有学上。
勾践卧薪尝胆方能反败为胜,即使生活再怎么美好,也需要我们常常忆苦才能思甜。对于没有经历过战争和饥饿的年轻一代,需要这样的电影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多么来之不易,学会珍惜当下。
平铺直叙,还原最真实的情境
影片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表达,时间上也是顺序发展,没有过多的情节渲染,还原了当时最真实的情境。
以边远乡村作为取景点,古老的田间小路和农家宅院,十分接地气。演员的着装和外貌可以看出花了很大的心思,和普通农民形象非常贴切。在台词、方言和人物表达方面也是做足了功夫,如果不是看电影,也很容易就看出来他们就是非常淳朴的农村人。
没有背景音乐,没有打光磨皮,艺术最终追求的,还应该是真实的美。
真情实感,引人深思
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它所传达的真情实感,没有婆媳矛盾、没有师生矛盾、没有子女代沟,以最简单直白的方式传达出人性本善的价值观。
一、爷爷和开开
路开,小名开开,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他和爷爷在乡下读书,两人之间相依为命。爷爷虽然文化水平和见识都不高,但是还是会鼓励开开读书,陪着开开一起学习。爷爷的爱没有什么“舍己为人”,也没有什么“大爱无疆”,只是很简单地照顾好孙子,想让他朝着好的人生方向去走。
在爷爷照顾开开的同时,开开也很懂事地照顾爷爷,不给爷爷添麻烦,自己做饭给爷爷吃,小小年纪就像个大人一样有担当。这是开开爱爷爷的表现,懂事、互相依靠,就是给爷爷最好的礼物。
虽然爷爷在开开的帮助下“起死回生”一次,但是现实终归是现实,他年纪大了,又满身的病,最后还是在某一天离开了这个世界。爸妈和开开给爷爷办了葬礼,送爷爷离开,悲伤中也有着人终将离去的释然。
二、父母和开开
开开的爸爸妈妈在城里工作,两个人连固定的住所都没有,没日没夜地干活却还是难以糊口。这并不夸张,多少农民工子弟晚上只能睡在大桥下,又有多少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这是最直白的现实。
父母和开开的感情也非常深厚,经常会打电话联系,问问家里的情况,寄些生活费。在爷爷去世后,父母也是为了开开上学的事情到处奔走劳累,这是多少家庭的缩影!
无论怎样,一定要让孩子读书,将来有出息,不再像自己这样辛苦。年轻的父母抱着这样的信念在外省吃俭用,忍着对孩子的思念,两个人拼命地挣钱。这种爱很多孩子无法体会,但是开开却能够理解,认真读书不让父母多操心。
这一层的爱是比较含蓄的,没有大面积的描写,毕竟和孩子相聚的时间有限,却还是能够透过屏幕传达到观众的心里。
三、老师和开开
开开的老师能够发现他的潜力,对他进行鼓励教育,帮助他提升成绩。在得知爷爷去世后他家的窘境之后主动伸出援手,让开开住到她家里去。
年轻的女老师温柔善良,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体贴,是现代教师的最好范本。开开的父亲非常尊敬老师,懂得知恩图报,也是家校教育的典范。
四、小胆儿和开开
开开的小狗小胆儿因为胆小不敢叫而经常被其他狗欺负,但它非常聪明,和开开之间非常亲。多亏了小胆儿开开才发现爷爷煤气中毒,即使送到医院治疗才没有出事。
小胆儿是开开的小狗,也是他最亲近的朋友,他每次难过伤心都会找小胆儿倾诉,而小胆儿都会给他一些反应来安慰他。小胆儿是他孤独心灵得以寄托的伙伴,是他的灵魂伴侣。
影片最后以小胆儿追着坐在进城的巴士车上的开开结尾,更是突出了主人和狗狗之间深厚的感情,堪称中国的“忠犬八公”。
社会意义,发人深省
关注留守儿童,健全社会福利,是非常值得重视的话题。影片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留守儿童的不易。他们生活十分困难,内心也非常孤独,期待父母的陪伴。
小康社会是我们前进的目标,只有全面小康才是真正的小康,看到这个国家还有一些角落的人民生活如此艰苦,意识到全面小康道阻且长。
日常生活中,多节约、多捐助不用的书本和衣物,在你眼中不值一提的东西,也许在他们眼中却是来之不易的珍宝。
“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团结友爱、共同成长,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