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日记·宋菲:你我同行,守护邻里情
2020年3月1日 星期日 哈尔滨 阴
今天,哈尔滨的天儿并不是很好,阴天总给人压抑、沉闷的感觉。但第7次看到黑龙江省新冠肺炎“双零”的消息后,心情立即舒畅了不少。按照原定计划,今天是我下沉社区做志愿服务的最后一天。但前天接到最新通知,党员志愿者下沉社区服务工作将延长一周。说实话,我有点小兴奋,因为我感觉自己还有更多的力量可以投入到战“疫”中去。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无论是一位媒体人,还是一名下沉社区的党员志愿者,我都想尽全力把工作做好。昨天,我主动向道里区应对疫情防控指挥部提出申请,希望在完成我下沉的爱建东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基础上,组织能再派我到居民多、管控复杂的社区去服务。经过批准,未来几天我的志愿服务将在不同的社区开展。
今天我服务的新社区是道里区安和街道办事处的广发社区。与之前我服务的爱建东社区不同,这个社区多为老旧小区,居民出入量大。我从社区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该社区有2402户,5825人。
秩序井然,是我对这个卡点的第一印象。人、车走不同的通道,每个通道都有志愿者把守、登记。“同志,你去办理登记,我在这给你看着车。”张玉珍大姐见到一位居民推着自行车走出来,立即跑上前搭把手。今年57岁的张玉珍是一名志愿者,疫情发生后,她主动报名参加志愿服务。一个多月来,张玉珍从来没有休息过,每天都坚持在岗位上。“现在正是需要出力的时候,反正我在家闲着也没事,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挺好。”张玉珍大姐轻描淡写地说着,然后又继续扫起雪来。
一个多月,张玉珍一直没有休息过。
“她是个热心肠的人,这几年没少为社区出力。”一旁的社区干部说道。从别人口中,我得知张大姐多年前是辖区的一名信访人,经过街道和道里区有关部门的积极调解,她的事情得以解决。“人得有颗感恩的心,我是这个社区的居民,就要为这个社区服务。”张玉珍大姐有些不好意思,但从她朴实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一名社区普通志愿者的担当。
帮助居民是张玉珍做志愿者最大的快乐。
在广发社区卡点处,我留意到,拦截车辆的“移动墙”格外显眼。两个轮子、两个把手,让这座“墙”可以轻松移动。“它可是纯手工打造,是周大爷的‘杰作’。”顺着这位社区干部手指的方向,我见到了正在指挥车辆进出的周行兴。今年74岁的周行兴是广发社区的居民,退休前,周行兴是一名钳工,有一手好手艺。退休后,他更是闲不住,当起了自己小区的楼长,把楼道管理的井井有条。疫情发生后,周行兴第一时间报名当上了志愿者。
周行兴要坚守在志愿服务岗位直到疫情结束。
“之前用绳子拦截车,太不方便了。这下多好,推着它也不费劲。”周行兴大爷对自己的“作品”颇为自豪。半个月前,周大爷就萌生了自制“拦车墙”的想法。白天要做志愿服务,他就利用两个晚上的时间“赶工”。“轮子和把手都是买菜的推车,木头方子是我向楼下的饭店要的。”周大爷说,为了做这个东西,他把家里的两个买菜推车给拆了,但看到家里的东西派上了大用场,他认为值了。
“我的身体好,做志愿服务没问题。就是我倒在了志愿服务的岗位上,我也不后悔。”周大爷简短的话语着实震撼了我。此时,我竟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词语来评价眼前的这位老人。我在心里默默地为周行兴大爷点了个大大的赞,这也许就是平凡人身上那种特殊的魅力吧。
今天可以说是我志愿服务以来心灵最受触动的一天,看到这些可爱的志愿者们服务在抗疫一线,我被感动着。他们用爱心、用责任、用行动守护着邻里之间的感情,让我们被温暖包围着。有了他们的存在,我们战胜疫情的日子一定会很快到来。(作者宋菲系本网采访中心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