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心脏移植患儿康复出院 患儿家庭重展笑颜
今天上午,12岁的小均在爸爸的陪伴下再次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复查心脏,听到心血管中心主任贾兵教授的一句“恢复很好”时,小均爸爸松了一口气,在场的所有人都笑了。春节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和中山两院联手跨院抢救,为他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小均的生命得以延续。爸爸说,过几天就决定回四川老家了,但一家人将永远记得上海医护人员的恩情。
图说:小均来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复查心脏 采访对象供图
时间追溯到2019年10月,12岁的小均因胸闷、呼吸困难,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药物治疗无效,心功能衰竭症状日渐加重,心脏重度增大,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心脏的射血功能只有正常人的三分之一。
儿科医院贾兵教授坦言,小均已处于扩张型心肌病的终末期,唯一能挽救生命的办法是尽早进行心脏移植。但提出申请后,漫长的等待,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心脏供体。贾兵教授强调,“很多心脏衰竭终末期的孩子就是在等待移植过程中死亡的,因此移植前的治疗至关重要。”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团队在贾兵教授和刘芳教授的带领下,想尽各种办法维持着小均的心脏功能,大年初二收到了小均成功与供体配对的好消息,使他终于在大年初三获得了心脏移植的机会。
大年初三,中山医院和儿科医院的心外科医护人员齐心协力,使供体获取、保存、运送,中间的每一个环节衔接得有序而紧凑,新的心脏顺利移植入小均体内并成功复跳,而供体心脏缺血时间仅仅两个小时,整个供体心脏的功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一颗全新的心脏在小均体内开始跳动,一下、两下、慢慢地呈现出稳定的节律,跳动也越来越有力。随着顺利撤离体外循环,孩子的心律血压等一系列监测指标也处于一个安全的范围,手术取得了和预期一样的完美结果!小均顺利地转入心脏重症监护室,进入下一阶段的治疗。
这强有力的心脏跳动使得小均的生命得以延续,术后心脏功能良好,孩子的相关生命指征如心跳、血压、呼吸、血氧及血气等都很平稳。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贾兵教授介绍,令人欣喜的是小均在手术当晚就开始苏醒,并在术后第二天下午顺利撤离呼吸机,且撤机后病情稳定。但是他还需要渡过感染关和排异关。那段时间医务人员密切关注是否有排异反应发生,一旦发生需及时处置。为此,两院医务人员成立了专门的术后监护团队,实时跟踪及处理孩子的病情变化,以确保小均能顺利度过移植手术后的急性排异期。当贾兵教授和患儿家属进一步沟通后续治疗和回访时,得知患儿家庭已经因为这次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虽然治疗成功了,但家里又开始担心无力承担后续治疗费用。贾兵教授再次雪中送碳,和如新中华儿童心脏基金电话沟通后,当即承诺后续治疗费用会有基金来继续支持资助。
在两家医院院领导的直接关心协调下,经过医疗团队将近四周的精心治疗,小均成功克服术后的排异期,病情恢复满意,于2月22日顺利出院。出院前,贾兵教授和王春生教授,以及如新中华儿童心脏基金的相关领导再次去医院探视了患儿及其父母。带去了问候和慰问,并协调优化了后续门诊随访治疗的流程。
今天,小均在父亲的带领下再次来到儿科医院复诊。贾兵主任检查后坦言,小均的各项康复指标都非常好。这不但给整个家庭重新燃起“心”的希望,更是特殊时期下,医护人员用坚守诠释责任的最佳例证。对于医生来说,拯救患儿是唯一的使命,即使是在特殊的抗疫时期,患儿的急症重症治疗以及后续的复诊工作也在顺利有序的开展。而中山医院和儿科医院的此次通力协作,表明心脏移植手术是拯救终末期儿童心脏病的重要技术和方法,也证明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心脏移植技术达到中国顶尖,亚洲一流的水平。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