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党员陈康:我国应急体系建设将迎新机遇
陈康,民革党员,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
3月1日下午2点15分,随着34名康复患者的出院,武汉市硚口武体方舱医院将进行“休舱”处理,这也是武汉市首家“休舱”的方舱医院。2月5日,武汉第一个方舱医院正式启用,到2月28日,武汉已建成16家方舱医院,收治患者1.2万人。
2月5日凌晨5:30,医护团队到达武昌火车站。
武汉客厅方舱开舱前,医护团队自发组织的宣誓。
据悉,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从2月5日凌晨抵达武汉后,先后完成了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和汉阳方舱医院的建设,并与其他医疗队共同接管了汉阳方舱医院,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那么,到底何谓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方舱医院在建设过程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带着诸多问题,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民革党员、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陈康。
记者: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是一支怎样的团队?平时主要承担什么样的任务?
陈康: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建于2012年,以四川省人民医院为主体组建,是全国第一批建设的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之一。这支队伍是目前国内实战经验最丰富的队伍,参加过芦山地震、茂县叠溪镇山体垮塌、九寨沟地震、长宁地震救援,还代表中国政府参加过尼泊尔国际救援,成功完成全球首例 5G+航空医学救援案例,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支适应高原环境的队伍。
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指挥部正在指挥部监控中心召开舱区风险分析会议。
我们的主要专业方向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紧急医学救援,简单来说,就是在科学救援的前提下,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开赴事故现场进行应急处置。
与此同时,我们还承担着带领四川全省的应急队伍体系建设,包括对下级单位的培训和指导工作;还有与周边兄弟省份的队伍形成区域协同机制,共同参与重大事件应急处置。
记者:疫情暴发之后,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主要做了哪些工作?此次赴武汉参与新冠肺炎疫情救治,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与其他医疗队相比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陈康:我们主要做了 3 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在疫情暴发之初,四川尚未启动一级响应之前,因为有以往参与很多应急事件处置的经验,我们就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事态可能进一步严峻,所以就有预见性地开始进行防护用品的储备工作。
其次是根据自身队伍特点进行培训。因为我们的主要专业方向并不是传染病,但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我们也提前对所有的队员组织了传染病相关知识、防护服穿脱等集体培训工作。
陈康在入舱前穿戴防护器材。
再次是根据传染病疫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装备物资的准备,重点是包括一些气溶胶消毒、空气消毒等专业设备。这对后来到武汉后,特别是我们队伍驻地的消毒工作,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说到不同之处,其实最核心的区别,就是我们是一支成建制、有训练、有实战的队伍,是一支已经被多次证明过,具有极强战斗力的团队。而其他的队伍,大部分是临时性组建,其整体建制管理、指挥、调度、专业、经验等方面,这个坦白讲还是有差距的,特别是在应急处置经验、队员心理素质这两个方面,应当说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记者:我们知道,您带队参加了客厅和汉阳两座方舱医院的建设。事实上,对于方舱医院,很多公民都比较陌生,能否给我们普及一下?您认为,在此次疫情抗击中,方舱医院建设及运转面临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陈康:所谓方舱医院,前身即方舱式可移动野战医院,方舱医院是以医疗方舱、技术保障方舱、病房单元、生活保障单元等构成,在任何条件下保障伤员救治及公共卫生应急保障。以往这类方舱,多见于战争中军队使用,此次疫情,可以说,国家也完全是按战时状态来应对了。
武汉汉阳方舱医院外景。
方舱医院建设时间短任务重,要在 24 小时内将一个展览馆建设成为一个传染病收治医院,不论从行政、后勤、医疗、护理、感控、医技、信息化建设等各个专业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临的困难实在太多太多。
举一个小例子,就是关于病人的基本医疗信息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方舱内是污染区,方舱外是清洁区,但有一个小的细节,最开始都甚至被忽略。病人的基本医疗信息怎么沟通,方舱内下的医嘱,怎么传递到方舱外,纸质医嘱单,绝不可能从舱内拿到舱外,那舱外的医务人员,如何配合治疗,提供相关医疗物资?平时很简单的信息化问题,在这里,就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没有任何现成的系统,所有的医疗HIS系统,都是按照普通医院流程设计的,不是按照方舱医院设计的。所以我们在四川国家队原有的救援系统的基础上,紧急地进行了现场软件升级,做出了一个“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方舱云HIS系统”,解决了医生、护士、检验、放射、药品等各部门间相互沟通协助问题,实现了病人全程信息化管理,保证方舱医疗病人信息的无纸化共享,减少了职业暴露风险,提高了工作效率。
记者:当前方舱医院的运转情况如何?您认为,方舱医院在武汉疫情防控中发挥着哪些作用?
陈康:武汉国际博览园汉阳方舱医院完全建成后,能容纳 6000 名新冠肺炎轻症患者。
汉阳方舱医院舱内患者居住分区。
目前 72 名四川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及 303 名四川省第六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进驻B1区,共管理960张床位,整个方舱医院医疗、护理、感控、医技等流程清晰,软硬件设施基本齐全,制度较为完善,秩序井然有序。
对于方舱医院,我们认为,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官方公布的数据看,每4个病人中,就有1个病人是在方舱医院接受治疗的。它解决了当前武汉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病员的“量”的问题,能够大批量收治阳性轻症病人,就是尽最大努力,切断了这些传染源,方舱医院极大的缓解了武汉床位不足、医疗设施不足的压力。因为他们绝大多数只有轻微症状,病人往往觉得自己没啥问题,未集中收治前,他们社会活动维持正常水平,从而成为移动的传染源可能性极大增加。集中收治后,极大程度切断了这些病人的外部活动,从而减少人际传播。
记者:请介绍一下目前四川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情况?在突发事件中,紧急医学救援体系能发挥什么作用?
陈康:总体来说,四川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是在苦难中发展起来的。
我们经历太多,从汶川、芦山、九寨沟、长宁,近 10 年来,大约每2.5 年,四川就要遭受一次较大地震,所以我们是不断地在实战经验中,进步和发展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四川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应该说已经逐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体系,各层各级的队伍建设, 一般事件,当地处置;重大事件,省上指挥;在这个基础上,特别重大事件,按照国家和省上的部署,决定是否启动国家队。
所以,我们认为,一个好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就是要做到科学决策,适度响应,充分应对。做好充分的准备,用充足的资源,解决人民群众在突发事件中对医疗资源的爆发式增长的需求。
记者:结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践,您对我国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有什么建议?
陈康:通过这次新冠疫情,相信国家和省里会对应急体系的建设有一个新的评估,应急体系建设会有新的发展机遇。应急体系里,两个大的分支,一条是紧急医学救援体系,一条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我觉得,通过这次的事情,证明在有限的范围内,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可以作为疾控体系的有益补充,比如通过增加一些专业医学装备、补充一些专业人才,使得队伍在紧急状态下,具备一定的处置能力。
另外,我认为,从非典到汶川地震,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发展的两个重要节点,而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将是我国应急体系的一个新的起点,这将在某种程度上,极大地改变我国应急体系的总体设计和规划。
作者:《团结报》记者 马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