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战地日记|因爱坚守 用爱回应
疫情汹涌,勇者逆行。那些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战士在难得的休息时间里,写下了一篇又一篇感人的“战地日记”,记录着他们对亲人的想念、对战友的深情、对病魔的痛恨、对患者的关爱、对胜利的信心。这些字里行间,浓缩了泪水和汗水,但更多的是责任与担当。让我们认真品读,总有一些温暖的故事会让您在忙碌疲惫中感受到希望和力量!
因爱响起的呼叫器
庞宇
记一日早班,一接班就接到通知接收17位患者,虽然今天是新组合的小组,但我们在大小组长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备床、铺床、搬运患者行李、安顿好患者床位,接着评估生命体征,每一个来到病区的患者都把这里当成了家。推车上的行李有一人来高,由于搬运通道是由木板临时拼接的,每到一个拼接点,轮子就陷下去了。杜组长召集大家抬过去,一连抬了好多次 ,终于全部接入了病区。
在接收患者、完成病区治疗过程中,带着三层手套、着实笨拙的我都有点儿把握不好角度了。准备输液的患者是位老奶奶,住院一个月,孤独寂寞让她总是很焦虑。记得第一次见她,奶奶就在频繁地按呼叫器,不停地讲自己有根充电线落在原来病区,要我们取回来。
奶奶是湖北本地人,说话又急又快,我很难听懂,感觉像在吵架,我们在中南医院老师的帮助下才明白老奶奶的诉求,告诉她病区已更换消毒,不能取用了,老奶奶表示理解。但奶奶还是会去按呼叫器,其实是因为老奶奶想找人说说话、聊聊天,但是病房内一定要与患者保持一定沟通距离。了解到奶奶的心理,我们会主动到病房帮她打开水,这样老奶奶也就不觉得一个人闷了,还会带上一句“谢谢”。随后病房收新患者,老奶奶有了新的朋友,确实不再那么频繁地按呼叫器了。
今天给她输液,跟老奶奶边沟通边进针,老奶奶的血管很细,小心地固定好后,奶奶开心得夸我技术好,表示感谢;旁边床的患者激动得说我好温柔,我瞬间觉得自己的本职工作得到这种肯定真是惭愧,我只是换了个地方工作而已。
来自我院的张丽今天正好早班,小姑娘今天第一次接触信息系统,特别聪明,她很用心地看我操作了一遍,便马上跟我一起分批录入患者信息。杜组长统筹兼顾,孙艳艳负责血糖及病房,段老师计费。我们整点完成体温单绘制,感谢大家的通力配合。
下班脱去防护服的我,感觉获得了新生。看着浮肿的双手,手臂上一节节因浮肿呈现的压痕,让人不禁想起米其林轮胎那个图标。洗澡后脸上还消失不去的压痕,提示着我要时刻注意防护。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救护他人。
用爱筑成的生命舱
张融玮
一位医生和四位护士组成的团队再次进舱。
值夜班,从晚上八点到凌晨两点,连续第三个夜班……
进舱后迅速交接,患者已经排队在门口等待就诊,咨询核酸结果、对比胸部CT、咨询用药......
非常典型的新冠肺炎胸部CT,核酸阳性。这是患者的复查CT,虽然渗出较前吸收,但还是呈现双肺多发渗出,向方舱医务组汇报建议转院。患者认同治疗方案和转院建议,祝她早日康复!
全舱医护人员耐心细致的诊疗得到了患者的好评。得知核酸转阴、CT吸收、可以出院后的他们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对我们来说也多了一份胜利的喜悦。
我和所有患者交流都要起身相迎,因为防护服比较紧,无法做到坐着抬头和扭头的动作。但这样一个小举动,让患者感受到了关心和关爱,他们在治疗的路上不再孤单无助。
晚上20点到凌晨1点,患者陆续入睡,咨询问题的患者减少,我休整一下准备查房。深夜查房,重点关注发热咳嗽的患者,监测血氧饱和度。
出舱后已是全身湿透,凌晨3点返回酒店驻地。每次进舱全程无休,双层防护服加重了缺氧,虽然我血氧正常但也全凭心率代偿。体验到了急性呼吸窘迫和乏氧性呼吸困难,可是每当看到一位又一位患者健康出院时的笑容,忍受的一切也会因此而充满意义。我坚信,我们的每一次进舱都能换来健康的微笑,凭此信念,我仍然义无反顾。
小编寄语
有一种温暖叫“爱的呼叫”。有人因爱坚守,有人用爱回应,因爱汇聚起来的每一次“呼叫”,只因有人值得守护!此时此刻,在武汉,在湖北,在全国各地的一线医护人员义无反顾,就算再艰难,爱不会离开,黑夜总会过去。
温馨提示
疫情期间如果您有急慢性脑血管疾病、急慢性心血管疾病、慢性糖尿病、急慢性皮肤病、急慢性外科、妇产科等疾病,请您戴好口罩。太原市中心医院门诊正常出诊,医院已经做好医院内部院感三级防控、消杀健全,患者就诊时“一人一医一诊室”,接受相关治疗“一人一单一治疗”!
门诊地址:
太原市中心医院府城院区: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解放路东三道巷1号。
交通指南:乘坐25路公交车至北肖墙坝陵北街口(征兵大厦),向西100米。
太原市中心医院汾东院区: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汾东大街256号,汾东大街与太茅路交叉路口东南角。
交通指南:乘坐公交车906,306路公交,贾家寨村下车可达。
整理:宣传部 王斌
校稿:宣传部 邵蕊菁
责编:宣传部 马剑茹 仇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