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家》中的二类家庭
六六编剧的《安家》在2020年2月21日上映,一经上映就引发了无数的话题,一如当年的《蜗居》,这部电视剧依然集聚了现代社会现实中无数敏感的话题, 从出轨、小三到不孝,永远都是那么的直击人心。
这部电视剧以卖房中介为引线,以类似单元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个买房人的故事。而在这些买房人中,我们看到了二类家庭的代表,今天就聊一聊这二类家庭。
第一类家庭:重男轻女,女儿的存在只是为了儿子
《安家》的主人公之一房似锦就是出生于这类家庭。
她出生于农村,在家排行老三,前面有两个姐姐。她的父母为了生个传宗接代的儿子,一而再三的生,当看到第三胎是个女儿的时候,她的亲生母亲甚至要将她投井杀死,是她的爷爷救了她。而房似锦并不是她一开始的名字,她的真正名字是房四井,因为她差点死在井里。
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自古有之,尤其是在父权社会,女子只是男子的附属品,只有男子才是一个家族的传承。而在如今的极少数偏远地区,这种思想依然存在,不得不说这是时代进步的失败之处。
即使爷爷救了房似锦,她依然是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在她弟弟出生之后,她更是成为了家里多余的那位。所以,自小她成为了家里的出气筒,任何人不高兴都可以打她骂她,温馨在房似锦长大成人的这个阶段根本即使奢侈。
而在房似锦走出家庭,靠着自己的拼搏创出一番事业的时候,她却成为了母亲的压榨品,母亲为了给儿子买房子向亲生女儿索要100万,那语气完全是一幅强盗嘴脸,好像房似锦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家里的。可是,她母亲是否回想过,她真的把房似锦当女儿吗?在她眼中,房似锦不过是一个提款机而已。
犹如《欢乐颂》中的樊胜美一样,只要家里缺钱,哥哥缺钱,生为女儿的樊胜美即使没钱吃饭、没钱交房租,也得将钱寄回家里,在她母亲眼里,这是樊胜美的义务。
不管是房似锦还是樊胜美都是重男轻女家庭中的牺牲品,小的时候,父母不爱,长大之后,父母依然不爱,不过却把她们当摇钱树,这样的陋习早就应该改掉。它荼毒的不仅仅是女儿,还有儿子,因为有了女儿依赖,儿子又如何会上进,久而久之,这种陋习就会传给儿子,儿子又会同样对自己的女儿,循环反复,在这个家族中将永无终结。
而身为房似锦的这类人,更不应该助长父母这类恶习的蔓延。这也是我最不喜欢房似锦的一点,是她的一再姑息造就了她母亲的贪婪无厌。在这一点上,我更赞成翟云霄的做法,当断则段,不断则乱。
第二类家庭:纵容儿子,最后无家可归
在无数个买房人的故事中,最让我感慨的则是严叔和严婶这个家庭。
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买房是一种奢侈,没个几百万,根本就不要有买房子的心思。严叔严婶靠着一个包子铺,在上海起早摸黑了十多年,攒够了300多万,终于可以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可是结果却是房子被儿子、儿媳和丈母娘霸占,他们却差点流落街头,这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
这样的结局一方面是儿子不孝导致的,而另一方面也是严叔严婶的纵容导致的。古话云“子不教父之过”,一个儿子的不孝与父母的教育也是分不开的,即使父母不是故意的,可是也是存在疏忽的。
虽然电视剧中没有交代严叔儿子的成长史,可是能做出不让父母进门举动的人,就存在道德上的缺失。
而在儿子长大的道路上,严父严婶过于纵容,至少他们有一点做错了,那就是他们不该全款给儿子买房。
虽然现在父母给儿子买房是常态,对于年轻人而言在短短几年内依靠自己的能力买房确实有困难,但作为父母也不能一味的包揽,至少应该让孩子自己付房贷,一方面是让他们体会生活的艰辛,一方面也要为自己留下保障。
严叔严婶是这类家庭的牺牲品,为了儿子奉献一切,最终却落了个一无所有的下场。
原生家庭不可以选择,但是孩子和父母在未来的道路走向上要做正确的选择,切不可让悲剧一再重生
对于第一类家庭,也许父母改变不了,但是孩子可以改变。
房似锦完全可以拒绝母亲的无理要求,不要一味的纵使父母不良思想的滋长,更不应该成为将弟弟推入该思想中的推手。
对于第二类家庭,也许孩子改变不了,但是父母可以改变。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作为父母应该做好两点:第一,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在道德教育方面,对于传统美德,要向灌输思想,更要以身作则;第二,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走路,不要包揽孩子未来的成家立业,更要为自己留有一丝保障。
这部电视剧取名“安家”,希望每个人在自己所在的城市都能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安安心心的成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