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援江城的“钢铁”战士 ——商丘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武汉战“疫”侧记
3月14日上午9时许,载着3名商丘红十字蓝天救援队队员的装备车缓缓驶过商丘高速收费站,他们圆满完成驰援武汉的物资转运工作,25天后平安归来。欢迎仪式安静而简短,随后队员们入驻指定宾馆隔离。
因为使命在肩,所以勇往直前
在武汉市黄陂区天河三路附近,一块人烟稀少的荒地上,矗立着一座灰色的仓库和一排集装箱板房,这里是中华慈善总会和湖北省慈善总会疫情防控捐赠物资联合应急仓库。蓝天救援队作为志愿者团队,负责仓库物资的具体运维和调运分发。
1月25日以来,超3000万件国内外援助湖北的防疫物资从这里紧急运往医院、单位、社区,统一蓝色着装的志愿者用双手和汗水筑起了一条物资中转的“生命通道”,完成爱心捐赠的“最后一公里”。
这是一群“钢铁”战士:没有床,坐在椅子上靠一夜;没有热水,坚持半个月不洗澡;没有电,无法烧开水,寒风中拿着矿泉水直咕噜。他们千里奔波,与疫情赛跑。
这群“钢铁”战士中便有3位来自商丘,他们是:马振和、程卫红、刘倍尔。
队长马振和清楚地记得,2月8日是元宵节,河南蓝天救援队发出前往武汉支援抗疫的招募令。商丘蓝天队员马振和、程卫红、刘倍尔第一时间报名,他们告诉记者,蓝天救援的使命就是防灾救灾,志愿服务是原则。用程卫红的话讲,“当时啥也没想,一号召就报名了。”
他们了解到,前线条件艰苦,没有房,没有床,当时甚至连食品都不足。就自己采购各类食品,带上被褥和帐篷、睡袋,后备箱塞得满满的。商丘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第一时间为他们开具了通行证。
2月18日7时,带着商丘蓝天队员的叮咛和祝福,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途中和河南其他队员会合到达武汉时已经是下午5时,刚停稳车,就有一批物资到达。没人认识他们,都是穿着蓝色队服的蓝天人。他们来不及休息,立即投入战斗。等到他们支好帐篷准备休息时,已经是次日凌晨2时了。
天刚亮,3人就被编入相应的工作组。马振和分配到后勤组,后调整到搬运组;程卫红分配到仓管组;刘倍尔先后在办公室、监管组工作——开始了他们长达25天600个小时的几近不眠的日夜。
“在那里基本没有作息时间观念,只要是来了送援助物资的车辆,我们就赶紧过去把物资卸下来,码放到仓库里。”马振和说,登记、分发、装货、卸货、搬运、运输,这是队员们一直重复的工作。从白天到黑夜,队员们刻不容缓。为了保证速度,许多队员都是穿着衣服休息,他们只想快点、再快点将食品、医疗等物资运到防疫一线。因为他们知道,已经是深夜了,120救护车还来提货,意味着什么。
因为疫情来得突然,物流仓库是临时搭建的,队员们吃住在仓库。刚开始队员一日三餐凑合着吃,睡帐篷,下面用纸箱铺地,由于电压跟不上,一连几天都洗不上一次澡。刘倍尔最害怕的就是睡觉,武汉雨水多、天气潮、气温低,又是露营,纸箱和被褥潮得能拧出水来,皮肤经常瘙痒。直到3月上旬,各项支援物资陆续到位,队员们才住上简易板房、洗上热水澡、吃上正常饭。
中转站每天有数百吨的装卸量,而且大多散装在集装箱内,需要靠人力去分拣、装卸,每一个活都很重,时间又紧。大家使命在肩,依然勇往直前。
最麻烦的是仓管,95%的物资需要开箱清点,重新分配。有时一项捐赠要分给40多家医院,仅口罩就有十多种型号,且大部分标写的是英文,手套要数到“只”,不能有丝毫差错。程卫红看不懂英文,就用手机软件翻译。几乎每天四五个小时蹲在地上清点,眼睛都花了,腰累得晚上睡觉都伸不直。
战场上没有夫妻,都是战友
马振和、程卫红是夫妻,又是年龄最大的队员之一,照样和年轻人一样干。队员们知道后,都对他们竖起大拇指。他们淡淡地说:“战场上没有夫妻,都是战友。”
和他们一样来自全国各地的蓝天战友们累计达56支分队450人,日均分拨物资72万余件。男女一视同仁,军事化管理。“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马振和刚开始在后厨,和另外3人负责200人的饮食,每天清晨5时许就要起床,洗切蒸煮,事情繁杂,忙得像一只陀螺。有时早上要煮600只鸡蛋、中午要切50公斤肉,累得胳膊到现在都抬不起来,但他从来没叫过一声苦。后来转到搬运组,劳动强度更大。半挂运输车送来的物资主要是酒精和84消毒液,一桶30公斤,一车55吨。一支分队有八九个人,纯人工卸货,有时连续卸好几车的货。这样的数量对全体队员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老马一直有肠炎,加上水土不服,刚到武汉的时候一连五六天都在拉肚子,但他从未提出休息。马振和今年53岁,和年轻人一样玩命干。他说,是战友,就要同甘苦、共患难。
转运站的物资一刻也不能耽搁,女人当成男人干。程卫红年过半百,在仓库一站就是十来个小时。刘倍尔负责监管、执勤、消杀,每天的微信运动记录在2.5万步以上。程卫红、刘倍尔的腿不同程度的浮肿,指头一按一个坑。消毒手套一戴就是一天,加上出汗,手浸得泛白,她们没有叫苦。刘倍尔还得意地对记者说,武汉之行圆了她的军人梦,体会到了什么是生死兄弟和患难与共。
队员的衣服破了,不论认识与否,刘倍尔都义务修补。队员的头发长了,她试着去剪,任意发挥,大家乐在其中。
本来商丘分队的工作周期为10天,他们硬是干了25天。3月14日凌晨2时,他们3人在队员们的欢呼声中离开了阵地。告别时,他们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程卫红回忆说,和那些战友并肩战斗,累并快乐着。
因为爱,所以上去了
刘倍尔是谁?我也不知道。刘倍尔是化名。采访中她坚持用化名,也不说她的单位,我只知道她姓刘,35岁。记者对她的行为很好奇,她说:“我到武汉救援不图任何名利,因为爱,所以上去了。”
刘倍尔2012年开始做志愿者,7年来坚持到敬老院、福利院、商丘爱心团参加志愿活动。2017年,她加入商丘蓝天救援队,爱心充盈心间。
采访马振和夫妇也很艰难,他们在宾馆隔离房间很长时间都不下来,不愿意接受采访。他们说,我们做公益就只是喜欢,不是为了出名。
刘倍尔的单位还没有复工,单位的同事到现在也不知道她的逆行。马振和夫妇自己干点小生意,因为援助,门店至今不能开业,损失不小。
为了这个爱心,他们甚至回避了亲情。刘倍尔报名后,为了防止亲友阻拦,也不想让亲友担心,她把所有亲戚和同事的微信都屏蔽了。当时武汉疫情最为严重,她心里也是忐忑不安。走之前,她见了一个闺蜜,把万一不测后的事情做了交代。
七八天后,在县城的父母察觉到她去了武汉。电话中她不承认,父亲流着泪给她发了一条短信:“闺女,武汉还要人吗?上战父子兵,爸也想去。”哥哥也发来信息:“妹妹,这是光荣的事,你不要再瞒我们了。”刘倍尔泪水长流。此后,她每天都要和父母互报平安。
记者问刘倍尔是不是后悔过,她的回答很干脆:“我就是奔着干活去的,干力所能及的事,永不后悔!”
马振和说,家里的老人只有岳母还健在,直到现在他们也没有告诉老人。两个上大学的女儿非常支持父母的决定,每天在后方为他们加油。
在记者面前,马振和显得非常疲惫,却不住地表示:“国家有难了,我们大的事情做不了,这点救援不算啥。”程卫红更是淡然:“志愿者心里都有大爱,别人也会去的。”
离开武汉时,湖北慈善总会为他们送来了感谢信和荣誉奖章,马振和还获得河南分队唯一的优质服务金奖。
鲁迅说过:“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世上没有超级英雄,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光,然后点点萤火汇成人间星河。
(来源:网信商丘、商丘日报 文/记者 孙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