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起眼,但它才是北京人最爱吃的东西!
大家伙儿都知道,北京人对“吃”特别讲究。
咱北京的“吃文化”,并不是吃过烤鸭、喝过豆汁,就算是了解了。
北京人的吃可以用“穷讲究”来形容,
穷,并不是指北京人吃不起高档菜,
而是说北京人吃的菜,食材简单,但做法特别“讲究”。
比如咸菜,看似平淡无奇,
被聪明的北京人一加工,滋味儿特别好。
老北京人爱吃咸菜,不论生活富不富裕都爱吃。
有些北京人甚至将咸菜视为每餐必备。
今天,咱就聊聊北京人与咸菜那点儿事儿:
老北京人最爱的八宝菜
八宝菜是深受北京人喜欢的酱菜。
不过严格说来它可不是一种,而是几种酱菜的组合:
酱黄瓜丁、酱茄子丁、酱扁豆丁、酱甘露、
酱花生仁、酱杏扁、酱茄子丁、酱银苗、酱莲藕片,
外加切成梅花样的酱苤蓝。
很多人喝米粥时喜欢就着八宝菜,一碟小菜,可以品出丰富的味道。
北京人最爱的黄豆炒咸菜丝儿
说起咱北京人的衣、食、住、行,那可真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特别是这吃,煎炒烹炸咕嘟炖,样样儿有自己个儿的特色。
有一样儿菜,恐怕只有咱老北京才有,
而且甭管冷、热,也甭管就着什么吃都招人儿喜欢。
要问这道菜是什么,您可听准了:黄豆炒咸菜丝儿。
炒咸菜丝儿就着什么吃都香。
就窝头、就馒头、就花卷、就米饭、就白米粥都成。
哪天家里要是来了个熟客,摆个席面上这道菜,
非但不丢人,而且大家还得抢着吃。
现在的人都讲究了,家家儿都是大鱼大肉,
不知有谁还记得这普普通通的炒咸菜丝儿。
直到现在,我还好吃这口儿,
凉米饭就凉了的炒咸菜丝,吃起来那叫一个香啊!
六必居的酱菜
六必居最出名的是它的酱菜,它也是北京酱园中历史最久、声誉最显著的一家。
甜酱姜芽
甜酱姜芽是北京地区汉族传统酱菜中的一种传统美味佳品。呈金黄色,富有光泽。食之甜、咸并兼有辣味,脆嫩鲜香,具有浓郁酱香味和酯香气。
甜酱黑菜
甜酱黑菜是北京的汉族传统名菜之一,属于京菜系。此菜色泽深褐,富有光泽,带有浓厚的酱香气和酯香味。成品柔脆、瓜丁整齐不碎。
甜酱八宝菜
制作过程:先将腌好的各种原料加工成不同形状,绿豆芽、黄瓜、 四季豆、 螺丝菜、 花生仁(生)、桃仁、 杏仁、 西瓜子仁,再用清水撒盐24小时,捞出后压榨出60%的水;尔后入缸酱制,15~20天即成。
鲜脆条瓜
制作方法:黄瓜、酱油、食盐、香菇汁、白砂糖等具体制作过程是商业秘密。
天源酱菜是典型的京城酱菜
天源酱园1869年诞生,也是老字号。当年一道“桂花糖熟芥”被选进宫廷,得到大力赞赏。从此,天源酱园名声大振,源远流长。酱菜的做法出自清宫内廷的名师,“甜、鲜、脆、嫩”,货真价实。可谓是做工精细,用料考究。
甜酱甘露
甜酱花生米
天源酱园甜酱花生米口味独特,营养丰富,深受大家喜爱。天源酱园一百多年来保持了自己京味的优良传统,酱的做法出自清宫内廷的名师,并且不断地超越自我,将这一京都美食,带到全世界。
桂花糖熟芥
桂花糖熟芥是北京地区著名的特色传统小吃。桂花糖熟芥俗名叫熟疙疸,以北京天源酱园腌制的最为有名,色泽褐红,质软不碎。咸中带甜,风味独特。据说是“慈禧”每天必备的小菜之一。
麻仁金丝
制作过程:中等撇裂一个,洗净,去皮切丝儿,用盐、酱油等调料腌透,挤去水份,控水时间长一点儿比较好。拌入放了五香粉、辣椒油。麻油等等作料的酱汁儿里,搁在小罐子里继续腌。
桂馨斋
最初在菜市口摆摊销售自制小菜,后在铁门胡同南口租赁房屋、招收徒工,开设桂馨斋酱园。据说做出来的酱菜受到西太后的赏识,还特赐了六品顶戴。桂馨斋擅长冬菜、梅干菜和佛手疙瘩,其中佛手疙瘩最为经典。
佛手疙瘩
制作方法:由于竞争激烈,具体制作过程是商业秘密。
咸菜,馈赠亲友的礼物
北京人还有一爱好,那就是做完的咸菜喜欢送人。
串门儿走亲戚,要是遇上一个爱做咸菜的亲戚,
那绝对不会空手而归,而是满载收获,
带上两盒咸菜回家,喝粥时候一吃,再好不过了。
现如今,人们可挑选的食物很丰富,
似乎好这口儿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现在,席面上很少能看到咸菜的身影,
然而很多北京人依然向往,
劳累了一天回到温馨的家中,
喝一碗白米粥,
品两样儿小咸菜,
生活该有多好!